腸道裡長了息肉!上廁所時會有「3個提示」 別等到晚期了才反應過來
老曾每次吃完飯總是習慣性大便,朋友知道都笑話他「直腸子」存不了好東西。老曾還笑罵他們懂個屁,這叫新陳代謝快。
長此以往,老曾接受自己是個「直腸子」一直沒放心上。但最近聽說飯後馬上大便很可能是腸癌引起,這讓他慌了神。吃了飯就想上廁所,難道真的是腫瘤刺激導致的?
一、吃完飯就有便意,是腸癌嗎?
有時候剛吃完飯沒多久就想跑廁所大便,被戲稱為「直腸子」,消化太好還是腸道出問題了?
研究發現,人類攝入食物后,經過消化、吸收,一般會在12小時後排出大便。一般大便次數每日一次,晨起排便是最佳的。但人體是個複雜結構,並非每個人都如此。
之所以有些人會出現「直腸子」,其實和多個因素有關:
一是可能與胃黏膜的反射強度有關,當食物進入肚子,對胃粘膜造成刺激,這種刺激會讓人體釋放一種物質,刺激腸道蠕動,蠕動得越快,就會刺激排便。
二是個人習慣影響,排便頻率也與日常習慣有關,若一個人習慣飯後馬上上廁所,時間久了,身體也就會形成習慣。一吃完飯,就會產生「我要排便」信號。
三則可能食物不耐受造成,由於體質原因,部分人對乳糖不耐受,一旦喝牛奶就會拉肚子;有人對脂肪不耐受,吃肥膩的食物,會肚子不舒服;有人對辣椒不耐受,吃辣就會刺激腸胃。
但有時也可能是疾病導致,如腸易激綜合症、胃炎、焦慮症等,這些疾病引起的排便,往往伴有噁心、腹脹、腹痛、糞便帶有粘液、便秘和腹瀉交替,若出現這些情況后,建議要及時就醫。
二、上廁所有3個表現,或是腸道生病了
數據顯示,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,只有12%。但若是在早期結直腸癌發現,5年生存率高達90%。78%的生存差異率,關鍵正是在於「早發現」。
怎麼做到早發現,其實不難。大家平時上廁所時,不妨多觀察下自己的排便情況,有些異常可能暗藏腸道的健康密碼,比如腸息肉、腸癌等——
1、大便變細、排不盡
發現本來粗粗的大便,變得越來越細,這時就需要警惕了。當腸道的腫瘤慢慢變大,堵住了大便的出路,便便只好壓縮自己,把自己變細。
持續這種情況,且還感覺總是排便不盡,建議去醫院進行內鏡檢查。
2、出現血便
很多人一看到血便,會歸因於痔瘡,並沒有重視。然而當腸道出現腫瘤,糞便通過時,就會摩擦病灶,引起血便。
腸癌初期,便血多混雜在大便中,且帶有粘液。隨著病情發展,便血量就會逐漸增多。
3、大便發黑、惡臭味
大便變黑,很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導致,如食管、胃、部分十二指腸出血,多見於胃潰瘍、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,以及胃惡性腫瘤疾病。
血紅蛋白中含鐵,可與腸道硫化物發生反應,形成硫化鐵,導致黑便。黑便同時伴有惡臭味,很可與惡性腫瘤有關。
三、如何改善「直腸子」?養成3個習慣
想要改善吃飽就拉,生活中應該從三個方面下手:
1、調整飲食習慣
生活中少吃容易引起胃結腸反應的食物。對於腹瀉型患者,腸道比較敏感,應避免吃生冷、堅果、辛辣刺激食物。
對於便秘型患者,應保證充足水分,同時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等攝入;如果是混合型的患者,則上述飲食建議都需要關注。
2、養成良好排便習慣
規律且良好的排便習慣,能減少很多胃腸道疾病的出現,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。但若是實在憋不住,還是要上廁所的,硬是憋住,同樣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。
3、調節心態
腸胃也會受到心態影響,若一個人長時間焦慮、憂愁或者煩惱,就會引起腸神經功能紊亂,從而增加胃結腸的發生頻次。因此保持好的心態,吃得開心,才可以幫助促進消化。
若非病理性引起的「直腸子」,通過生活調整,一般可以得到改善。但若是發現排便伴有其他異常,就要警惕是病理性的,這個時候,最好儘早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