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老家過端午節!兄弟姐妹「一起吃頓飯」 就會「明白4件事」最好是各過各的日子

父母過世後,老張撐起了大局。


每次過節,兄弟姐妹都在老張家相聚,有時候是飯店應付,有時候是自家做飯。

聚餐的次數多了,老張就有脾氣了。關鍵是,老張的妻子有怨氣。

端午節的時候,老張請大家吃飯,他花錢。還有人覺得不過癮,要吃第二頓。

老張的妻子說:「上次清明節,掃墓的開銷,就是你出錢,這次又是你出錢,怎麼得,大家輪流來?」

最令老張的妻子生氣的是,有人提著「過年時剩下的禮物」來,顯得一點誠意都沒有。

還有,老張的妹妹在外縣工作,回家的時候,開口就要點菜,要家鄉的「土味」。讓老張很為難。

原來,總有人吃你的,不嘴軟;拿你的,不手短,還理所當然,說你的種種不是。

一家人,相聚本是開心的事情。可是人多了,內耗就來了,經濟上也是一筆糊塗賬。關鍵是,不是所有的人,都大度。

Advertisements

有人吹牛,說自己本事大,但是不會幫助親人;有人吃喝很開心,但是兩腳一抹油,壓根不說費用的問題;也有人翻舊賬,說父母的偏心,老家的財產分配不對......把飯局鬧得烏煙瘴氣。


Advertisements

03

從今往後,兄弟姐妹各自吃飯,關係更舒服。

事實上,兄弟姐妹在某一天,會變成親戚,血脈還在,但不需要熱情款待。

詩人王維說:「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」

我在外地,知道兄弟姐妹的情況,似乎看到大家都在慶祝,但是我不能親自參與。這是帶著遺憾的。

認真想來,留下遺憾,未必不是最好的安排?

兄弟姐妹分散了,就是不同的的小家庭里的人了,在紅白喜事上,能夠見到,就不錯了,若是不能,也無所謂,畢竟人各有志。

請一頓飯,誰都請得起,但是飯局背後的麻煩,不是誰都惹得起。麻煩之後,不是誰都會放過,會好受。
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乃至八十年代,兄弟姐妹成家了,基本在本地,不會走得太遠。但是現在,走四方的人多了,人情也改變了——遠親不如近鄰。

Advertisements

強扭的瓜不甜,強求的緣不濃。淡淡地交往,或許是最好的安排。


04

有一句傷感的歌詞:「有些人,走著走著就散了,有些事,看著看著就淡了。」

又是一年端午節,兄弟姐妹還聚嗎?若是情感上不舒服,人心也不齊了,那就還是別聚了。

若是你很想聚一聚,那就大度一些,不僅請大家吃飯,還要幫父母做飯,或者自己承擔所有。若是你做不到,那就別念叨什麼聚一聚。

哪怕兄弟姐妹請你聚一聚,也得保持愉悅的心情,多一些幫助和關愛,多一分包容,別理所當然。

從現實來說,或許,很多的感情,只停留在家族群組,大家發幾個表情,證明還記得過節,就是最好的結局。

時光無情催人老,哪有什麼天長地久,不過是漸行漸遠罷了。
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